欢迎来到伍福网——伍福文化垂直门户网站
  • 北京天气
您的位置首页:康宁 > 太极拳法 > 正文

陈氏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

2012-12-28 17:34:10    来源: 伍福网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陈氏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户枢不蠹”这句古代的名言,远在《吕氏春秋》就有记载,它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懂得了“运动”有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华陀传》中,记载了、华陀所创的《五禽戏》,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用来活动关节,以防病延年。

我国古代道家的“静坐”、“导引”之术,均为养生疗病之道。《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跻。”《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都充分说明“运动”和“清静”各从不同的角度养生,达到强身疗病的生理效应。

自古迄今,养生疗病之术,种类颇多,各有特色。而太极拳则是总结了前人各种养生之术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运动熔于清静之中,把静优于运动之内。这种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安逸,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生、宗气得充、精气得保、身体强壮。

(一)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1·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消除病灶反馈性影响。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太极拳中清静用意“意守丹田”,乃为静功养身之术。这种静功,可以增加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从而产生阻止病因病灶反馈信号机制的传递,起到纠正修复病灶反馈的恶性循环,抑制病情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心静勿虑,意守丹田,是鼓动内气的基础;是产生毅力的条件。毅力是练拳的保证,锻炼持之以恒,就可以从内气到外形协调一致。使气沉于丹田,贯于尾闾,环流周身,从而使脏腑得充,周身得养,精力充沛,有利于病变和精神创伤的修复,有利于病体的恢复和精神的保养,出于它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提高气体交换能力。血液担负着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的作用,然而心脏则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毛细血管是微循环物质交换的场所。一个久练拳的人,每分钟心律在60次左右,这种由于久经锻炼而得来的心律减慢,延缓下心脏舒张期,使心肌得以充分休整,促使心肌收缩力加强,输出最增加,提高了心脏的工作能力。

持久锻炼,内气得以流通,周身放松,使微循环功能加强,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减少肌酸的蓄积,减轮疲劳,益于疾病的恢复,特别是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下纳于肾是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肾纳气,则气沉丹田,肾不纳气则上浮胸中而喘。太极拳锻炼的呼吸方式要求深长匀柔,它可以增加膈肌及腹部肌肉的活动度和调节肋间肌的呼吸功能,使肺与胸廓之间的牵张力加大,增加肺活量,提高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使氧及二氧化碳弥散能力增强。经过长期锻炼,可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具体的表现是在练拳时“汗流夹背不发喘”。他对防治慢性肺气肿有一定的作用,对防治各种慢性肺部病变均很适宜。

3·强健肌肉,改善骨的理化特性,畅通经络,有利于营卫气血的通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畅通到外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动”中。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及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快慢相间,节节贯串运动都熔为一体。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关节韧带、腱鞘肌群,都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肌肉丰满发达,骨骼强健有力,使骨的理化特性得以改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对老年人关节病 (关节僵硬,行走坐起不便,足膝萎软,屈伸无力、骨质增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健康朽否,与经气畅通与否密切相关。练太极拳的人,练到一定程度,就有小腹发热,四肢末梢发胀,发麻之感。中医针灸学认为这种现象“得气”的表现,也就是调动内气,打通经络,经气运行的表现。

太极拳运动,“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腰为肾之腑,又为带脉所绕之处。腰脊运动带动身形,行于手指,行于四梢,复归丹田。丹田乃小腹部位,任督脉冲乃一源三岐,出会阴,复灌诸经。长期锻炼;可使肾气旺盛,带脉充盈,阴阳调和,神清目明。

“尾闾中正”乃太极之要领,这是稳定自己重心,加强发劲的根本。人极拳中的“虚领顶劲”与“尾闾中正”上下相应“百会穴”与“长强穴”相互灌注,有利于督脉经气的畅通。百会、长强乃督脉之要穴,气通此穴后,便能升提中气、增强韧带及扩约肌功能。故对脱肛、痔疮、子宫下垂,均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总上所述,“尾闾中正”、“虚领顶劲”有利于任脉、督脉经气的运行。任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手足三阴经脉),督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 (手足三阳经脉)。内联奇经诸脉,使之畅通。加之“气沉丹田,螺旋缠绕”,从内到外,从躯体到四肢末梢,得以特殊的运动,“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华陀传)。当然,要使其起到防病健身作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动作正确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刻苦锻炼,不管男女老幼,都可收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二)太极拳的技击作用

陈氏太极拳不仅健身有法,而且技击奥妙。中华武术,门派繁多,攻防技巧,各有所长,拳打脚踢,谓之一般。然而,陈氏太极拳却独树一帜,流传三百余年,仍保持本来特色。它以掤、捋、挤、捺、采、挒、肘、靠为中心内容,在沾、粘、连、随的基础上将抓、拿、摔、滑、打、跌,熔为一炉,内外兼练,成为武坛上最优秀的拳种之一。

练习陈氏太极拳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练到上乘功夫,可达周身一家,以静制动,以逸代劳,以不变而应万变,亦可得机得势,舍已从人,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推手歌》云:“掤捋挤按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侵,任人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推手,不仅可以检验姿势是否正确,也是锻炼技击技巧的好方法。有人说:“推手有何技巧,力大者即可取胜。”《拳论》中说:“斯技旁门甚多,虽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耆耄能御众之形,怏何能为?”可见,太极拳推手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壮欺弱、慢让快”那是自然的本能,不是技巧的功能。所谓技巧,则是顺应自然以克制自然,达“弱胜壮、慢胜快”。自然界中的杠杆支点和螺旋转化的原理,就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能。推手利用这种原理,即可揉化--切重力,此为化劲。有此化劲功夫,就可以轻制重。同时,太极拳的运动是运用了离心力,并以腰脊作中轴,使一切动作皆走内圈;走内圈速度虽较慢,但仍可胜过走外圈的快,这是“后人发,先人至”的缘由,也是“慢胜快”的关键所在。

《拳论》是太极拳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对推手也是一种很好的指导,细心研究其内容并用它来指导练习推手,则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来指导推手实践呢?应遵守以下四项基本准则:

1,《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古时所称“太极”,是对立统一的象征,是一切动静的枢机:由太极生阴阳,如顺逆、柔刚、轻沉、虚实、合开等皆属于此。运动时充分利用了离心力和向心力,因此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为阳、合为阴。陈鑫说:“太极两仪,天地阴阳,合辟动静,柔之为刚。”就是指这种规律。这种矛盾存在于推手的整个过程中,并贯串于每一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因此,推手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它符合事物运动的矛盾法则,即“阴阳开合”。

2·推手时双方搭手对练的过程,也是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拳论》中所说:“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就是作必须符合下列四点:

(l)必须“无过”,无过称为“沾劲”,过则称为“顶病”;

(2)必须“能及”,能及称为“粘劲”,过则称为“匾病”;

(3)必须“随曲”,随曲称为“连劲”,不随而曲称为“丢病”;

(4)必须“就伸”,就伸称为“随劲”,伸得太早称为“抗病”。

推手的一切过程都要求具有“沾、粘、连、随”四功,不发生“顶匾丢抗”四病。陈鑫说:“沾粘连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所以第二个基本原则是“沾粘连随”。

3·《拳论》中说:“人刚我柔渭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是为了做到四功,避免四病的措施。这就是说,人刚则我柔,用“走”以引之,这是被动局面下的“卷合”运用。同时,为了问劲,运用顺遂的势和劲,迫使对方成为“背”,转化为我刚人柔,用粘以逼之。粘走时,对方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这样就可有四功而无四病。陈鑫说:“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所以第三个基本原则是“急缓粘走”。

4·《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在推手时熟练地掌握了前面三个基本原则后,就可领悟人劲,探测对方的劲力与方向,所谓懂得人劲。到此时,可信手而应,达到自动“神明”境界。这是多年反复揣摩、实践和理论研究最后得到豁然贯通的结果。所以第四个基本原则是“知行合一”。

《拳论》中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显;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因此,为了运用四项基本准则,就必须按照上列拳论做好以下六点:

1、顶劲要虚虚领起,则精神自然提起,同时气沉丹田,周身放松。由于身体上领下沉,即使身躯放长而产生弹性成为掤劲。陈鑫说:“沿路缠绵,静远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若是周身僵力,就会失去掤劲,也就不能通过沾、粘、连、随去求懂劲。

2、立身须中正安舒,具有支撑八面之势,使推手时身躯不致偏于一边或依赖于对方身手之上,以免己劲为人所识,若偏一边,就不易顺遂地运用粘走功夫。

3、在神气内隐则柔,外显则刚的前提下,推手时要具有忽隐忽显的刚柔变换作用,这正是求懂劲过程中不断问劲的表现。

4、推手时要求做到两手有虚实,两足有虚实,一手一足上下亦要分虚实,形成处处分阴阳,处处有虚实。陈鑫说:“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实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熟测机关。”待虚实的转换熟练后,只要注意一只手,其它一只手两只足由于上下相随,自然也就能随着灵活转换。所以陈鑫又说:“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这是问劲、化劲和达到懂劲的基础。

5、对方仰来则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之感而失去重心;对方俯来则愈向下引,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之感;对方近迫则愈引愈虚,便有长不可及之感;对方退走则粘逼,使有迫促之感。这是符合沾、粘、连、随的化劲与发劲要求的,这样就可避免发生顶匾丢抗四病,使推手技巧迅速提高。

6、推手时精神须提起,这样周身才能轻灵贯串,并要轻灵得具有“一羽不能加”的敏感。同时螺旋缠丝也须不断变动,要旋转得形成“蝇虫不能落”之气势。若动作表现出迟重不灵,则不易懂劲,若运动没有缠丝,则失去化劲,也失去半化半进、明化暗进、即化即进的缠丝劲技巧。没有化劲就变成比力,就不成其为太极拳推手了。能化而不能发,能柔而不动刚,刚柔不能相济,都非太极两仪之全。

具有上列六项功能,就能贯彻推手的四项基本准则,达到懂得人劲而不为人懂的功夫,再加上坚持不懈苦练之功,便可使推手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高级境界。

发布者:xiaotian

搜索关键词:

免责声明:为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伍福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保护原作者权益!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伍福网微信公众账号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伍福网微信公众账号(fffff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