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朝起放弃在镇机关工作的丰厚待遇,回村立志改变家乡面貌。28年来,他一心为百姓,造福众乡亲。他坚持科学规划,持续发展,使昔日的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全国文明村、京郊著名的生态文明村和“平谷生态第一村”。
2004年10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张朝起作为京郊农村干部的唯一代表,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007年11月10日,时任北京市市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到平谷区调研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称张朝起是山区农民致富的好带头人,如果能有千儿八百的张朝起,北京山区的建设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2008年10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到平谷调研时,称挂甲峪村的发展是北京农村的一个榜样。
创业时光
挂甲峪,三面环山,是个拥有146户、460口人的小山村。这里虽然有当年杨六郎得胜回朝在此挂甲歇兵的传说,但20年前的挂甲峪村却是一个荒坡秃岭、缺水少粮和泥泞土路的穷乡僻壤,从山里到山外,全村没有一条通畅的道路,毛驴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羊肠路、荒山头,挂甲峪吃水贵如油”、“荒山野岭鸟不栖,有女不嫁挂甲峪”,就是当时挂甲峪村的真实写照,全村百十户中有60多个是“光棍儿”,被人们称为“光棍村”。
今年65岁的张朝起还在孩提时代就在梦里盼着有朝一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生活。1974年,他有幸当上了乡政府一名领工资的小车司机,成为全村人羡慕的对象。
不过,虽说走出了大山,可是,他的脸上却很少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每当他开车行进在山外宽阔平坦的马路上,看到道路两旁整齐漂亮的高楼和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时,他就想起家乡那光秃秃的山梁和满面愁容的父老乡亲们的景像,犹如一个难解的心结重重地系在他的心上。
十几年后,一个惊人之举终于在他的心中诞生了:“在我有生之年,就是豁出命,也要让挂甲峪变个样,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87年3月,张朝起在镇村主要领导鼓励下,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放弃当时每月350元工资和到县政府当小车司机的机会,郑重向镇党委申请回村改变家乡面貌。一年后,他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从此,张朝起承载着全村父老乡亲的信任和期盼,开始了艰难曲折的创业奋斗历程。那年,他37岁。
当时,挂甲峪村连一条像样的公路也没有,阻断了大山与外界的联系。张朝起深知四通八达的道路对于闭塞的山村来说意味着什么。于是,他把上任后的“头三脚”放在了修路、建厂、栽果树上。可是,当时村集体的账上除了30多万元的“饥荒”外,一分钱也没有。
在那些日子里,张朝起整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四处“化缘”。在各级领导和乡亲们的支持下,修路的资金凑齐了。1988年10月,挂甲峪通往山外的一条3公里长、6米宽的村级公路破土动工。经过一个冬春的鏖战,北京山区第一条村级水泥路终于将挂甲峪引向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乡亲们竖起大拇指夸奖说:“朝起,真是了不起,我们摸黑也能走路了!”
通往山外的路修好以后,张朝起又开始着手实施第二步计划:办企业,走以工养农的路子。 因为在他看来,改变家乡面貌,带领群众致富,光靠群众集资和争取上级支持是不行的。用老百姓的钱,是抽自身的血,用上级支持的钱,是输别人的血,要想真正身强体壮,必须自身造血,建起自己的产业,有了自己的产业,才能使本村的经济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1989年,张朝起经过慎重考察和可行性分析,投资130万元与北京金属材料厂联合办起了“三联金属制品厂”,生产小农具。建厂初期,为争取贷款,他到处托关系,寻求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并拿出家里仅有的200元钱搭在了企业上。
大年三十,别人家团团圆圆过除夕,张朝起却撇下妻儿老小,外出联系设备,在火车上靠一碗方便面和两个面包过了年。在张朝起和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很快投产,当年就获纯利7万元。
1995年,尝到办企业甜头的张朝起又与北京高压气瓶厂、新加坡天海公司合资生产高压容器配件,第二年赢利40万元。就这样,张朝起利用企业赚来的钱,为集体购买了小汽车,还清了国家和个人的欠款,打深水井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如今,又建起了生物质能炉具厂,自主研制生产的“老君山牌”生物质气化炉批量投放市场,在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推广使用,成为全村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文化奥运”做出了贡献。
再创辉煌
对此,张朝起并不满足。因为在他看来,挂甲峪这块没有污染的山场,就是未来发展的巨大财富。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从1997年开始,抓住市委、市政府出台山区综合开发开发水利富民政策的机遇,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顶、坡、沟立体开发,高标准规划、设计一次成型到位”的原则,开始实施挂甲峪发展的第三步计划:修山路,栽果树,走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致富之路。于是,挂甲峪村“十上山”即“道路修上山,水利引上山,果树栽上山,珍禽养上山,科技跟上山,电信网络布上山,新能源项目建上山,游客游上山,有机果品改上山,生态民居建上山”和“山山路相通、山山水相连、山上果飘香、山下湖鱼欢,五业大发展,产值超亿元,山村变成小江南”的发展目标很快制定。
按照这一规划和目标,张朝起带领乡亲们发扬新一代“愚公精神”,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向荒山、荒地要土地、要效益,办扎根企业,建绿色银行。仅10年时间,挂甲峪山山水水变了模样,成为京郊山区综合开发建设的一面旗帜。
在全村拥有两条龙形山谷的万亩山场上,修起了长达35公里的水泥环山路,全村每座山峰都有水泥路直达山顶,像一条蜿蜒的彩带飘落山间,游客或乘车,或徒步,一路都是风景。
水资源实现了综合开发与循环节水利用。依照山势,挂甲峪村修建了集雨池、水窖等设施,形成相互连接的水利网络,建成了“五瀑、十潭、两湖”景观,湖水既可以进行农田灌溉,满足果树生长用水的需要,又可以搞水产养殖,供游人观光垂钓,做到了“零水整用、闲水忙用、高水低用、恶水(洪水)善用”,让每一滴水都变成循环水、生态水、富民水,通过水的综合利用,实现了大气水和地下水的良性循环,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工程。
有了路,有了水,也就有了山上硕果累累的果树和络绎不绝的游客。挂甲峪的旅游火了。目前,全村有机果树面积达到1200亩,种植我国北方20多种果树15万余株;建在半山腰果林中的民俗大戏台、民俗大饭厅、旋转式大酒店和生态小木屋,成了吸引城里人的金字招牌。2010年年,全村接待游客6.1万人次,年创旅游收入500万元。
此外,综合利用再生有机能源成效显著。全村长达15公里的环村路安装风能照明灯和太阳能照明灯350多盏,一年节约开支15万多元;在果园安装的光能频振式杀虫灯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为生产生态型无公害果品提供了保障。现在的挂甲峪,农户取暖不用煤,做饭用(生物)质气,点灯取暖用太阳(能),户年均节约开支6000元以上,成为平谷山区无烟村,走上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在“2006年北京节能环保高层论坛——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新农村建设”会上,张朝起作为京郊唯一特邀代表以《发挥山区优势,实现能源综合利用》为题作了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旧村改造的13个试点村之一,2005年,张朝起又启动了“新村建设工程”,把生态民居建上了山。新民居全部采用太阳能地下采暖,从根本上改变全村百姓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看到乡亲们住进新居后满脸充满幸福的笑容,张朝起从心底里感到自己无比的幸福。如今,这些新民居如无声的语言讲述着挂甲峪村仍在延续的变化,见证着在张朝起带领下的挂甲峪人美好的新生活。
行为高尚
在挂甲峪村28年的发展中,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朝起,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赢得了全村老百姓的尊敬、理解和支持。乡亲们打心眼里感谢这位一心为大伙的好书记,纷纷称赞说:“朝起一心想集体,为大伙,他把心都扒给大家了,唯独没有他自己。”
的确是这样。张朝起在回村的28年中,无论是冬夏寒暑,他早上六七点钟就起来工作,白天忙村内的事儿,晚上和其他干部商量事情,深夜一两点钟睡觉是常有的事。大伙都说他干起工作来是一个不要命、不知疲倦的人。一位曾在挂甲峪村实习过的女中专生给张朝起发来这样的短信,说:“太阳都累了,我们还在干;星星都下班了,我们还在转。”这就是对张朝起工作精神的真实写照。
修环山路时,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来?虽说村办企业攒下了几十万元,但对于搞这么大的工程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为此,张朝起东奔西走筹措资金。在资金最紧张的时刻,他和其他村干部商量,不惜卖掉了当时村里唯一的一辆桑塔纳轿车,并把自己家里积攒的卖水果、卖肥猪的4000多元钱全都搭在了工程上,连续8年没有往家拿过一分钱。在山上修路最紧张的日子里,张朝起和村干部们几乎天天奋战在工地上,他光鞋子就磨破了十几双,体重减了10多公斤。
为了集体事业发展,张朝起连续18年没有在家过过年,并曾一度倾尽家中所有,穷得一贫如洗,以至于父母在大年三十吃不上一顿肉,外出谈业务穿上妻子的毛裤,给两个儿子盖房拉了十多万元“拉饥荒”。父亲病了两个月,张朝起都没有时间去看,父亲去世时,他还在外边开会。每当想起这些,张朝起总是动情地说:“作为儿子、丈夫、父亲,我对家庭有愧。但作为共产党员,作为老百姓的带头人,我尽到了责任,我感到光荣、感到自豪,我对过去20多年的奋斗无怨无悔,对未来的奋斗将坚定地继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张朝起28年无悔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28年前,村集体的帐上是负债30多万元;而今,村集体总资产达到了2.6亿元。28年前,挂甲峪是“有儿难娶媳”的光棍村,而今成了“好儿选好妻”的“招凤村”。28年前,挂甲峪是封闭贫困的小山沟,而今成了现代、文明、富足的社会主义特色新农村。
早从2001年开始,张朝起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合作制,走出了一条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有地不种地、交易靠分红的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著名学者厉以宁来此考察后,称之为“北方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
2004年10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市考察工作同基层干部座谈时,张朝起作为京郊农村干部的唯一代表,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他向总书记表示,到2008年,他将带领乡亲们把挂甲峪村建成一个山山环绕致富路,坡坡栽满摇钱树,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农民住上生态小别墅,实现潭潭有鱼,湖湖有水,五业促发展(即:工业公司、旅游公司、农林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果品深加工公司),人均收入双万元;环境整治实现一个京东绿色环保的季节小江南;为实现一个和谐、文明、繁荣、富裕、生态环保的山区特色小康新农村而奋力拼搏!
5年后,挂甲峪村如约实现了这一目标。2009年春节前,张朝起代表全村父老乡亲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报告了这一喜讯。
现在的挂甲峪,人人安居乐业,集体经济有了快速发展。2014年,村集体总收入超过34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3.5万元,比28年前的1987年增长116.67倍。2009年年初,挂甲峪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2011年,又获评“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张朝起,一个小山村里孕育出的一片赤诚为百姓的淳朴支书,他的事迹在北京大地上广为传诵着。2004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10月,平谷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将他的事迹辑编成《张朝起的故事》一书,作为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习先进典型,争做先进模范”的教材。2008年,张朝起作为京郊唯一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人物,2009年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感动平谷60人,2010年荣获平谷区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称号。
免责声明:为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伍福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保护原作者权益!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伍福网微信公众账号(fffff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