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美国养老地产经过长期发展,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形成完整的融资、建设、运营的市场化专业体系。反观国内,养老市场刚刚起步,各个环节的专业力量还不够,开发企业独力承担,风险高、压力大。
另外,中美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老人不能接受远离家人,完全在一个老人社区中的养老方式。所以,目前中国直接学美国模式会有问题,不过美国的专业化市场分工模式肯定是大势所趋,已经有企业在尝试“险资出资并持有+开发企业代建+专业养老运营服务商代营”的模式,类似于美国模式。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有三种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开发模式原型可供考虑。
“老少配”的隔代亲情社区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打造的是一种适老化的生活社区,适合在城市外围区域开发(直接受城市公共交通辐射),开发规模约500~600亩较为适宜。开发企业需要自持少量养老物业用于经营,依靠其他物业的销售来盈利。整个社区是年轻人群与健康老人混合居住,并不是仅仅针对老年人的社区。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多方面的,例如,“少量持有(少于30%)+大量销售(大于70%)”可以让企业有条件持续开发;“年轻人+老人”的混合居住可以降低老人的孤独感,整个社区中的老人组团“分隔而不分离”,子女与父母既能够相互照顾,又能避免生活习惯的相互干扰,整个社区既有年轻活力又有安宁安详的居住氛围,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家文化”传统,市场接受度很高。
本模式的整体盈利思路是“销售物业+持有经营+服务输出”。前期销售实现快速回现,保证现金流,为后续开发补血;全程持有有利于树立品牌,塑造核心价值,确定社区属性,为长期发展创造价值;中后期实现服务输出,包括管理、标准、品牌、客户资源。
完全持有的会员制医养综合体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打造的是一种专业化的养老机构,需要依托城市的医疗资源,适合在城市区域内开发。此种模式必然是全部持有物业,不能销售产权,项目的占地规模不能太大,针对的客户是高龄老人或者慢性病老人,需要提供专业护理服务。
这种开发模式有两个开发要点。第一个要点是采用“会员制模式”盈利,这是受到不可销售产权的限制条件所决定的。虽然“会员制”有种种优点,但是经过市场验证和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并不是随便一个项目都可以采用“会员制”模式,因为其设计前提是“销售服务”而不是“销售使用权”,如果开发企业没有能力提供丰富的养老服务,仅仅提供物业供老人居住,那么市场是很难买单的(目前多个会员制名义的养老项目都遭遇了市场瓶颈)。
在有丰富服务内容的前提之下,运用“会员金字塔”模式,可以解决企业开发过程中的资金流问题。终身类会员的数量最少,但是会费金额最高;押金类会员可分为使用物业和不使用物业两种;消费类会员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会员服务网络和会员需求链条,其盈利空间很大(市场上已经有成功的类似项目)。
各类会员的费用结构设计和金额确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具体和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结合企业的财务情况和项目当地的市场条件进行详细的多方案财务测算。
第二个要点是“医养结合”。物业提供一定的“医疗”功能,引入康复医院、中医院等机构,这类医疗机构既可以提供老人需要的康复和养生服务,又可以使用医保,降低老人的支付门槛,这是项目的核心吸引力。同时,物业中的老年公寓、护理院等提供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支撑了会员制模式。“医养综合体”在建筑形式上可以是单栋楼体的底层为医疗功能,楼上为养老功能;也可以是多栋楼体中的一栋为医疗功能,其余为养老功能。
关键设施驱动的养生目的地模式
此类模式打造的是一种“旅游+养生+养老”的主题社区,是“强养生弱养老”的功能定位。此类项目的区位一般比较远,距离主城区的车程在半小时到1个半小时不等,自然资源较优良,地块规模较大,但是配套条件非常不足。
这种模式针对的主要客户并不单单是老人,还有更多具备高保健意识的中高端家庭。之所以称之为“养生目的地”是因为开发企业必须持有一定规模的养生主题设施来保证项目对目标客户的吸引力,以克服距离问题。此模式依靠物业销售、会员服务销售和持有设施的经营来盈利。
主题社区的打造主要从四大方面入手,包括环境体系、项目体系、服务体系和居住体系;功能平台要围绕保障身体健康、资产健康、精神健康、日常生活和生活空间这五大需求来构建。
养老地产的三种开发模式总结的仅仅是一种开发原型,项目操作中会有具体的情况和更加复杂的条件,并不是简单照搬某一种原型就能直接解决问题的,实际的项目可能需要几种模式的组合,或者项目在不同发展阶段运用不同模式。
免责声明:为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伍福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保护原作者权益!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伍福网微信公众账号(fffffw-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