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做客一档访谈节目,曾说起多年前的一件生活琐事。
那是一个周末,晚上九点多,她正在加班。八十多岁的母亲突然肚子疼得厉害,送到医院看急诊,被告知患了阑尾穿孔,必须马上手术。恰巧那晚三四岁的女儿也发烧了,轻度肺炎。她和先生守着母亲,只好拜托自己的两个女博士带着孩子去打针。母亲被推进了手术室,医生要求她签ICU(重症病房)的同意书,“老人年事已高,我们不能保证她麻醉后很快清醒过来,如果清醒得很慢,我们要直接送去急救。”
深夜的走廊里空荡荡的,先生扶着浑身发抖的她,在提心吊胆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煎熬着。终于,手术室的灯灭了。出乎意料的是,母亲和护士高门大嗓地聊着天出来了。她赶快走上前,母亲竟抢先安慰她说:“孩子,你别害怕,我都挺好的。”那夜,她守在病床前,担心着麻药过后,母亲的伤口处得有多疼。可是,母亲却没事似的,一直在与她谈笑风生。
早上七点,她被母亲赶回了家。一开门,女儿就跑了过来:“妈妈,我姥姥怎么样了?”看到女儿活蹦乱跳的样子,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上午九点半,她穿过偌大的校园去上课。路上,春天的阳光透透亮亮的,带着花草、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那种喜庆的气息瞬间感染了她。十点整,她准时站在了讲台上,开始给学生讲授这一周的新课。
再回眸时,于丹将这种状态称作“不迎不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在猝不及防的倒霉事面前,心里还能有几分欢喜。这份欢喜,是看到了老人身上有一股向上的劲儿,是看到孩子生着病还惦记着长辈,是在最不堪的时刻还能感受到一束阳光的和煦,是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还能安然地站在讲台上,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了。她说,原来,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物境。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知名的台湾作家张曼娟。她临近四十岁时,有一次去参加同学聚会。毕业了一二十年的同学,都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有些全家出席,有的携带着儿女,热热闹闹的。而她却是一个人单独赴会。
“也好,为自己活才有意思。”有同学安慰她说。“早跟你说过,眼光不要那么高,将来老了怎么办?”有同学数落她道。也有同学经常在报刊上看到她的访问,很是羡慕她总是看起来很如意的样子,问她:“这么多年来你都没什么不如意的事吧?”
然而,面对同学们的疑问和劝慰、同情和羡慕,她的心里却特别平静。
她想起了大家一起念书时,曾在海边围着营火畅谈梦想。有同学说要成为一个作家,有同学说要念博士,有同学立志要成为一个名人。而当时的她,只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遇到一个人,建立一个家,过最平淡温暖的家庭生活。
然而,人生的列车却将他们带向了意料之外的旅程。她实现了别人的梦想,成了作家、博士、名人,却没能实现自己那个“小小的梦想”。
聚会结束后,她和几个同学一起搭乘捷运回去。途中,身边的同学都一个个到站下车了。突然空寂下来的车厢里,她看到窗上投射出一个女人微笑的侧影。那是她自己。她欢喜着这样的自己——或许并不能完全掌控未来的方向,但却可以珍惜眼前的一切,时时保持愉悦的心情。
那一刻,她决定为那辆载着自己不断奔向前方的人生列车命名:幸福号。
年少时,我们总是饱满地“迎”着,也热烈地“逆”着,拼命追求成功、富足、顺遂、被爱、被认同,也尽可能地躲避着不喜欢的人和事。当经历了人间的百转千回,终会慢慢明白,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怎么可能事事尽如人意呢?漫漫红尘路上,愿我们都炼就一颗“不迎不逆”的心,与生命中的一切温柔相待,满怀期盼与欢喜地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日子。
免责声明:为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伍福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保护原作者权益!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伍福网微信公众账号(fffffw-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