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伍福网——伍福文化垂直门户网站
  • 北京天气
您的位置首页:富贵 > 今日推荐 > 正文

杨新德:古木生发艺术人生

2018-03-28 15:33:10    来源: 伍福网    

杨新德是一位雕塑家、雕塑设计师,伍福梦雕塑艺术中心主任。湖北随州人,自小受到楚湘•编钟文化的熏陶侵染,怀着对艺术的梦想,2000年移居北京通州区宋庄镇画家村。

杨新德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为了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创立了随州市洪山中学,母亲也同样献身于教育事业。“文革”期间,杨新德随父母一起下放到农村,那年,他才5岁,突然对雕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没有人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他的父母至今也不明白他的骨子里哪来的这种基因,他的这一爱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并激励着他为此奋斗不止。

在乡下的那些岁月里,利用手中唯一的“刻刀”——一块断了的小钢锯片进行雕刻,成了杨新德的全部生活。没有老师,也没有参考书,更没有鼓励艺术创造和培养人才的社会氛围,小小年纪的他就这样自己不断琢磨,不断练习,反反复复,乐此不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雕刻技艺也逐渐自成一体。墙壁、石头、树干上,几乎所有物体都是他创作的对象。然而,那时杨新德的父母也因他的雕刻多次受到批斗。

即便如此,父母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他,相反,还不断地鼓励他。父亲经常抚摸着他的头,意味深长地说道:“孩子,不要因为我们所受的苦难而放弃你所热爱的事业。你现在还小,只要学好本事,将来一定会有用武之地的。”儿时苦难的遭遇,给他的一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记。

1978年,随州市的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了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墓。当时杨新德已被安排到随州市卫生防疫站工作。他作为一名义务工作者,在里边从事挖掘和清理工作,这让杨新德受益匪浅。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真正的出土文物,亲身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心的他就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对比这些古文物查找自己雕刻技艺的不足之处。当年,由于这次考古发现意义重大,举世瞩目,郭沫若先生亲自到发掘现场指导考古工作。在工作之余,杨新德找准机会向郭沫若先生请教。郭沫若先生平易近人和诲人不倦令杨新德终身受益。从此,杨新德对甲骨文和金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博物馆、图书馆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为了深入研究,1992年,杨新德辞去了当时令人羡慕的工作——随州市卫生防疫站的铁饭碗,开始下海。他一边走南闯北拜师学艺,一边不断从事木雕、根雕和皮雕创作,几经沉浮,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生活拮据,创作艰辛,那时的杨新德就像站在寒风中的柏杨树,孤独无助,但内心却充满着无限的期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如今的杨新德终于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出自成一派的雕刻艺术风格,并受到市场的认可与青睐。自学成才的他能认识金文和甲骨文近一万个,没有进雕塑系的他,凭着自己的不断实践,熟练掌握了古木自然纹理凸现技术,并成功地将这一技术和中国古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其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今,他在北京宋庄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展览大厅,许多文人墨客和艺术鉴赏家慕名而来,他的作品也受到中外收藏家们的高度赞赏。

杨新德最擅长制作博古家具。之所以叫“博古”家具,其实就是博古通今的意思。为了将古代文化深深地融入现实生活之中,在构思博古家具之前,他都要对原料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反复琢磨,独具匠心进行艺术加工。就拿“战国风”为例,他因材施料,左边为大,上刻“万岁”二字,其意为“健康长寿”,为长者之尊位;右边为小,上刻“大富”其意为“富贵吉祥”,为幼者之爵位;中间的三人坐椅上刻“福禄寿”,代表家庭的“和谐、幸福”,赞美天伦之乐,更是突出人之尊贵,其文化之精妙也正在于此。

他在选材上与众不同,采用的是在历史上有“理学时代”之称的古木质为原料,通过自然风化之后,木质的内部结构已趋向稳定,从而使做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不会因变形或裂变而影响其艺术价值。

在艺术功底上,杨新德通过多年潜心的探索之后,终于达到炉火纯青境界,通过巧妙地突出自然纹理,看上去刀法笨拙却又落落大方,随形造势,从而使其具备了浮雕、镂雕与透雕的艺术效果。为了体现原始风格,他的作品不使用任何化学黏合剂和涂料,而是使用他独门配制的一种植物油。其凸出的自然纹理,使作品显得更为古朴、粗犷、自然而又稳重大方,增强了返璞归真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了实用、审美与收藏的多重效果,可说是家具界中极为难得的珍品。

撰文:太白
编辑:太然

发布者:chenjie

免责声明:为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伍福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保护原作者权益!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伍福网微信公众账号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伍福网微信公众账号(fffffw-com)